辛硯之。

《蒋勋说唐诗》摘录。

《蒋勋说文学之美》是一个系列,刚刚读完第一本。

​​蒋勋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,真的很特别。比如他说李商隐的时候,会说王尔德,其实很少有人会去这样比较。很多人讲诗,就是很孤立地去讲这首诗,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背景,已经是考虑很全面的了。但是对于知识体系很庞大的人来说,他的视野非常开阔,他能看到和想到更多的东西,为你提供更多的可能性。我认为是很有启发的。

以下是一些摘录。我把最喜欢的一些记录了下来。


-

李商隐的诗句是一些可以被打碎的晶莹珠片,他把沧海、月明、珠与泪都打碎了,打碎以后重新组合,才产生了这么独特的美学感觉。




-

  李商隐把人的生命经验复杂化,这样讲起来,我们会发现最美的这四句诗,都是在讲他给自己的答案,就是自己的生命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,到底有什么价值,到底有什么意义。那些“文以载道”的内容他好像都没有,不过是回来完成自己的私情,所以最后宁可说他的生命意义就像庄子梦到蝴蝶,像望帝在春天把花染红,像月圆之夜的大海里面珍珠的形成,像地底下被深藏的玉,即使在最不被了解的状况里,还会冒烟,去感觉太阳的温暖。这是四个生命的经验。诗人在“思华年”的过程当中,为自己找到了四种生命不同的状况。


-

大家会不会觉得沧海、月明、珠、有泪,很像万花筒中那种晶莹的经验,好像在看折射的光。汉诗不仅是叙事更是一种迷离错综的经验,竟然可以把生命里面的某一个复杂得讲不清楚的东西,用这七个字写出来,这就是诗歌中意象的重要性。诗的意象,是生命经验的再现。


-

象征主义最了不起的地方,是它描述的不是狭隘的情感,而是可能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忽然有所感受。

你会发现李商隐写的春蚕到死与蜡炬成灰,更大的意义是说生命必须要为自己找到一个值得付出的对象。有这样一个对象,生命怎么去受苦,都是快乐。在这种付出中,生命会饱满,获得意义,如果找不到这个对象,反而是悲哀的。


-

晚唐的不快乐绝对不是大悲哀。李白的诗中有号啕痛哭,晚唐时只是感觉到闷闷的,有点淡淡的忧郁。在杜甫或李白的诗里都可以看到快乐与悲哀之间的巨大起伏;可是在李商隐的诗里,你永远看不到大声的呐喊或者呼叫,他就算要掉泪,也是暗暗地在一个角落里。


-

最重要的句子出来了:“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!”一个做官的人竞然跟一个老年的歌妓说我们都是落魄于人世间的人,见面何必一定要是旧识。到今天我们还觉得一千年前的句子这么美,这个句子之所以美,是因为它变成了人生中最感人的东西,在很多旅途当中,碰到第一次见面的人,然后谈到生命里面最深情的部分时,你都会想到这个句子。你会感觉到,陌生会变成熟悉,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共同的生命的默契。


-

你可以看到白居易用了很长一段——“间关莺语花底滑,幽咽泉流水下滩。冰泉冷涩弦凝绝,凝绝不通声渐歇。别有幽愁暗恨生……”,去准备他的下一个总结,就是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,以提醒音乐当中没有声音的“空白”的重要性,这几乎变成我们今天美学上很重要的一个规则,也几乎是后来绘画里出现“空白”的原因。懂得留白才是最了不起的。艺术家的生命也是如此,要保留余地与空间,而不是塞满。


-

       今天我们在任何时候读这样的诗,唱这样的歌,都觉得真是美好的东西。比如说这首《花非花》:

  花非花,雾非雾。夜半来,天明去。来如春梦不多时,去似朝云无觅处。

  他觉得生命不是那么清楚,也不是那么确定,对于生命有一种幻灭、一种怅然、一种对华丽不可把握的感觉。他可能在讲青春吧,因为他不是在讲花,不是在讲雾,也不是在讲梦。


-

文学有另外一个职责是真正使人类的灾难、苦难、孤独和寂寞被人听到,而不是仅仅去歌功颂德。


-

宫莺百啭愁厌闻,春往秋来不记年。

《上阳白发人》


-

  杜甫的愁与李白的愁很不一样,李白的愁是生命本质上的哀伤,杜甫的愁是因为他感觉到繁华盛世已经过去了,民间的疾苦时时在扰动他的心灵。我们自己也可以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忧愁:有一种是觉得心情烦乱生命有一种茫然;有一种忧愁可能是到了医院,看到有人生病,或者看到路边有人穷困。对于李白来说,忧愁是在人生现象里不可解的一种本质的忧愁;对于杜甫来讲,是在人世间跑来跑去,怎么奔忙都觉得无法解决的忧愁。“仙”的愁与“圣”的愁是两种不同的愁绪。


-

“咸阳游侠多少年”,“游侠”与“少年”是联系在一起的。少年会有点莽撞,有点冲动,意气风发,会有生命的发亮与燃烧想与人分享,所以“相逢意气为君饮”。大家第一次见面,从来都不认识,可是彼此都在生命中最发亮的阶段,就为你喝这一杯酒。为君饮”没有别的原因,就是为了你,为了一个难得遇到的生命。


-

李白要是活在农业伦理当中,必“死”无疑,他的叛逆与个性都是农业文化所不能忍受的。


-

李白是彻头彻尾地面对自我,在他的诗里面读不到孩子、太太,甚至连朋友都很少。他描述自己和宇宙的对话:“五岳寻仙不辞远,一生好入名山游。”李自的诗里一直讲他在找“仙”,“仙”是什么?其实非常抽象,我觉得这个“仙”是他心目中完美的自我。


-

唐朝很多诗人都有这种特征,就是巨大的自负与巨大的孤独,这当然也是时代的特征。陶渊明写过“斗酒聚比邻”,有一斗酒就把邻居都叫来一起喝,可是盛唐的时候你看不到这种情景。当时的诗人自负到不是在人间喝酒的感觉,他们不断地往大山的高峰上走,把自已放在最孤独的巅峰上。那个时候诗人感到荒凉与孤单,因为这是他们和宇宙之间的对话。


-

你今天再怎么努力,也不可能是李白,因为你的时代不是李白的时代。你没有一个完美的语言背景,也就是说你的“水”还没有到,所以你的“渠”也不可能成。


   
评论
热度(14)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他风蚀雨剥。